本文作者:刘成湘
大珠山位于黄海之滨,青岛市的黄岛区,原为胶南县,是崂山山脉的一部分。山体青峰相连,南北绵延10余公里,头枕沧海,高挂云天。鸟瞰大珠山,它就像一把利剑,直插大海之中,景象蔚为壮观。
秋天是大珠山一年中颜色最美的时节。桔红色的枫叶和玫瑰红色的菠萝叶铺满了起伏的山峦,山脚是碧蓝的大海,山顶的白云悠然飘荡,高高的山峰上那些像鹰像龟像人的奇形怪状的山石,引人遐思。金秋的大珠山,真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就在这座美丽而神秘的大山里,曾留下了我无数青春的脚印,还有一些难忘的美好记忆。
1957年,在这美丽的深秋时节,我被派到大山脚下的珠山文化站任站长,说是站长,其实文化站只我一个人。乡下的生活颇为单调,乡机关没有几个工作人员,他们多是成了家的本乡中年人,白天都忙着工作,晚上各自回家。下班后,偌大一个机关院子就更安静了,安静得甚至有些怕人。那时,乡里还没有电灯,都用煤油灯照明。夜晚街上一片漆黑,整个山乡死一般沉寂,让人感到憋闷。我虽是一站之长,那年我才19岁,一个大男孩而已。在这种环境中工作和生活,那种寂寞和无奈是可想而知的。
平日来文化站的人不多,卫生所的一位小卫生员渐渐成为这里的常客。
小卫生员是青岛人,那年她才18岁,既漂亮,又有气质,典型的文文静静的学生模样。后来我才知道,她果然是刚从卫校毕业分配到大珠山来的学生,所以在这儿也是人生地不熟,和我有同样的孤独感,下了班没处去,就到文化站来,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起初,她来文化站就是看书、看报,后来便和我聊天。“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受,让我们很快就有了共同的话题。熟悉后我们便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她不时地帮我洗洗衣服,拆洗一下被褥,打扫屋里的卫生,男孩子最不愿做的事情就是这几件事了,这一切都被她包下来了。在她的照顾下,我这个平时不太注意卫生的大男孩,也变得格外干净起来了。她一遇到了不顺心的事就跑来向我述说,虽然我只长她一岁,也刚踏上社会不久,但在她的面前我却成了一个很有社会经验的大哥哥了。她很相信我,又喜欢我的画,甘心给我当义务模特,我给她画的像,不管好坏她都收藏起来。有了这样一个朋友,我非常高兴,对她也很热情,我们就像兄妹一样互相照顾着。
乡里的干部大都在乡政府露天吃饭,文化站离乡政府较近,我俩就到那里把饭打回来,一边吃,一边聊,这儿每天发生的大小事都要相互通报一下,有时还会开开玩笑,屋里荡漾着愉快的笑声。我们天天在一起吃饭,慢慢的连打开水和洗饭碗的事也都成了她的专利。
小卫生员是一个非常活泼的女孩,唱歌跳舞都在行。晚上没事了,她就和我一起到各村辅导俱乐部的文娱队。时间一长,她就像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一样,而且工作非常积极,非常认真,她辅导的农民秧歌队到县里会演时,还取得了好名次。
记得那是第二年春季的一天,小卫生员陪我到一个小山村搞辅导,回来时天渐渐飘起了毛毛细雨。雨虽不大,但步行了五六里路我们的衣服还是被雨淋透了,冻得我们浑身发抖,我那不争气的肚子还饿得咕咕直叫。到家时已经快夜间11点了。她顾不得换下湿透的衣服,二话没说就忙着用两块砖头支起了大铁碗,往碗里放了些凉水,又把我晚饭剩下的一点点菜倒在里面,找了些旧报纸就生起了火。屋里的浓烟熏得我们直流眼泪,俩人也顾不得这些,坐在火堆旁烤起了身上的湿衣服。不一会儿水开了,她往锅里放了一大包打糨糊用的白面,煮了一大碗面糊,我俩美美地吃了一顿,身子也暖和起来了。洗涮之后,她把地上的纸灰清理干净才回去休息。想着她那俨然一个小主妇的样子,让我心里暖暖的。
自从认识小卫生员后,我的孤独感渐渐地没有了,觉得在乡下工作也满有意思,所以全心投入到文化工作中。小卫生员很给力,在她的帮助下,我的工作很有起色,在全县文化站评比中,我们站被评为红旗站,并在站里开了现场会,受到了县里表彰。我非常感激这位小卫生员,拿着奖状开玩笑地对她说:“这个奖状里有你的一半功劳啊!你快调到我们这里来吧,跟着我干,不会有人欺负你,我一定好好对待你。”她听了后抿着小嘴儿,瞅了我一眼说:“你说了算数吗?这么个孩子伢伢家的,还想当人家的领导,丢人呢!”
我一句话也道不出来,脸顿时红了起来。
一天,我到卫生所有事,她正坐在院子里切中药。雪白的工作服和工作帽衬着她白里透红的清秀的脸蛋儿,额头上的刘海儿有节奏地飘动着,整个人显得那么飘逸俊秀。望着她切药特有的优美动作,我情不自禁地说:“今天你穿上白衣服,可真漂亮啊!”
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脸顿时变成了粉红的桃花,两只大眼睛闪闪地发光,小小的嘴巴抿成了一根细细的线,两腮上各显出一个小酒窩。那神态让我一下来了灵感,马上从衣袋里掏出了速写本,“刷刷刷”地画了起来。我站在那里画了很长时间才画完这幅像,把这一情景永远地凝固在了画面上。我觉得自己画得非常成功,非常生动。我没有把这幅速写送给她,她也没有向我要。
不久,我被调到胶南大众报社工作了。临走的头一天晚上,我破例第一次到她的宿舍向她告别。我俩朝夕相处七八个月了,如今忽然要离开这里,心里七上八下的,说不出个什么滋味。只觉得有很多话想说,但又没有说出口,整个晚上我们说话很少。她一直低着头,在灰暗的煤油灯下很难看清她的模样,但从她那细微的动作里,我想她一定是哭了。我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最后说了句“等我到县里安排好了,一定来看你”就走了。
第二天一早,她帮我收拾好行李,又和其他朋友一起一直把我送到汽车上。车开动了,她还跟在汽车一边,我急忙拉开车窗探出身子向她招手,只见她两眼流着泪水,握着手帕向我告别,看到她那一脸难过的表情,我也伤心地掉下了眼泪,最让我遗憾的是,从此,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
报社的工作很忙,每天晚上要工作到11点多,整天忙得我晕头转向。夜深人静的时候,那位漂亮的、一脸灿烂笑容的小卫生员就来到我的面前……我曾多次打过长途电话,想托好朋友叫叫她,然而,每次都阴差阳错和她通不了话。最后一次电话是一位女乡长接的,她和我很熟,便开玩笑地说:“小刘啊,你想找谁啊,说出来我一定给你叫……”
我觉得脸上发热,连忙说“不,和你多日不见了,是想向你问一下好。”
从此,我再也没给她打过电话,也没给她写过信。
一晃将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因采访任务我又来到了这个乡,一下车就先到了卫生所,所长告诉我,那位小卫生员已经调回青岛去了,当时我什么也没说,心里却有一种若有所失的难过。
傍晚,我独自一人来到了村南沙河边,看着这条熟悉的大河,不禁回忆起我和那个小卫生员的一件往事:那是一个酷夏的中午,天气出奇的闷热,没有一点风丝。我急着到海崖乡联系工作,小卫生员也随我去了,回来路过这里,为走近路和消除暑热,我想和她趟着水过河。可她却低下了头,不好意思地说:“不行,还是走桥吧。”我有些奇怪,平时我说什么她都听,今天怎么啦?我拉着她的手就往河里走,她急忙往后拽,我无意间抬头往远处一看,发现河里有几个男青年正在洗澡。我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自然自语地说:“啊呀!我真糊涂,怎么忘了人家是个女孩子啊。”于是,我们头顶着烈日,大汗淋漓地从桥上转回了家。
往事悠悠,此刻,河水里影射得依然是美丽的晚霞,熟悉而又亲切。曾经无数个傍晚,宽阔的河滩上只有我们两个人,像兄妹一样来回漫步,有时开开玩笑,有时还打打闹闹的,就像两个小孩子一样,那么开心,那么无拘无束……我低着头毫无目的地走着,河里的水还是那样清、那样纯。抬头望着美丽的大珠山,桔红色的山头还是那么秀丽,那么壮观。耳畔还不时传来大海的浪涛声。太阳已落西山了,一切都变得那么灰暗,然而,西边的天空却是一片橙黄色,显得格外鲜艳,格外明亮,就像一幅美丽的前苏联油画。我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山美水美人更美。唉!可惜,我和她都已经离开这里了。
后来,我被调到青岛日报社当美术编辑,报社离栈桥很近,下了班我经常来这里玩。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我总是期望着能看到那位小卫生员,然而,百余万人口的青岛市,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只知道她住在辽宁路,具体门牌就不知晓了。我真后悔,后悔当时没有留下她家的详细住址。
再后来,我的父母相继去世,家中的小妹妹没人照顾,只好通过组织调到家乡的报社工作。当年我为小卫生员画的那幅速写,却一直珍藏在我的身边。
十五年后的一天,我到妻子工作的药店找她有事,看到她正在给顾客切药,动作是那么生动,那么优美。刹时我又想起了那位小卫生员,于是翻箱倒柜找出了当年那幅速写,尽管那时绘画技巧有些幼稚,但画面上的那个小姑娘还是那么美,那么迷人。我把对她的那份纯真无邪的美妙情感,全部聚集在艺术创作之中,一气阿成地把草图完成了。因作品是为美展创作的,按照领导的意见,我把那个酷像那位小卫生员的城市小姑娘,忍痛割爱的改画成了一个扑实的村姑。后来我又以小卫生员的形象刻了一幅,由于人物形象和环境的不协调而失败告终,这成了我终生的遗憾。
光阴似箭,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个青涩的年代和那段青涩的经历,至今我仍记忆犹新。如今大珠山美丽依旧,我的那幅《乡村女医生》光彩依旧,不知那位小卫生员近况如何?愿她幸福安康。
2002年10月1日完稿
2009年6月1日夜改于潍坊
2012年10月2日再次改于潍坊
题图版画:乡村女医生
刘成湘(1973年)作
作者的话
近日,我从居住了多年的旧城区搬到了高新区,一个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我刚参加工作时写的日记本,时过五十五年了,日记本的纸早己经变得黄黄的,篮色的墨水也有些退色,有的字迹甚至很难看清。
我以激动的心情快速翻阅着这本日记,其中有一篇是这样写的:1957年10月15日,星期日,晴。接到县文化科调令,我由县文化馆调到大珠山文化站工作……刹时,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上世纪1957年,那是一个金色清爽的秋天,县里派我这个刚从学校毕业不久,年仅十九岁的大男孩到大珠山文化站当站长。
我的目光呆呆的停留在这篇字数不多的日记上,虽然再也没法从这文字中找到什么,然而,眼前却浮现出了我所熟悉的大珠山:那蓝天、那白云,那碧海、那沙滩、那起起伏伏的高山,那奇形怪状的山石,那覆盖着不同颜色树叶的山峦,还有那没有任何污染的新鲜清心的空气,当年那些年青的男男女女朋友们,好似又来到了我的面前……
我顺手打开了电脑,从博客上找出了十年前我写的纪实散文《大珠山,难忘的大珠山》,籽细阅读了一遍,一时思绪万千,心情很长时间难以平静下来,于是决定在10月15日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重新将这篇散文在博客上发表,因这天是我到大珠山工作的第一天,也请大家一起与我分享我在那青葱岁月里,发生的让我永远难忘的一个青涩的故事。
张居三先生的点评(黑龙江)
我很喜欢刘老的这篇回忆性散文,他能将自己青年时代那种感情用心写出来,可见其坦诚之心。文章自始至终将自己和小卫生员之间的感情定义为纯洁的兄妹之情,但却让人始终想着这就是爱情。而刘老也终于在二人挨雨淋夜里生火做饭的那段结尾,忍不住写上一句:“想着她那俨然一个小主妇的样子,让我心里暖暖的。”那种欲说还休的复杂感情水到渠成。这是一段具有时代特色的爱情故事,它的优美就象金秋的大珠山。结尾不是大团圆,而是略有遗憾,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初恋,永远是心底最灿烂的风景。在这里,祝愿刘老幸福安康,多写美文,给我们更美的享受。
海之韵评论
刘老这篇散文写得很好,很动情,很感人,人物刻画也很细腻,让人读着津津有味,好似也进入故事之中。初恋是最美的,让人记意最深的,往往使人一生难以忘记,直至老年仍然回味无穷,尽管刘老再三强调这不是爱情,而是友情,青年男女的友情和爱情往往只是个过程,对于故事中的人物是什么关系,我们不好去多加研究,但总盼望这是爱情,一个初恋的故事。文章把五十年代青年恋爱那种欲说还羞,不说心痒的心里活动表现得很是到位,耐人寻味,没有亲身体会是写不出如此美的文章来的,这样分析很对不住老前辈了,受故事的吸引我不得不这样遐想。在此感谢刘老,并祝老人家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