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画家刘成湘的BLOG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77

我的钢笔画  《青岛老火车站》的故事

$
0
0
                青岛老火车站(钢笔画)     刘成湘1981年作

  我的钢笔画

 《青岛老火车站》的故事

 

 

本文作者:刘成湘

       这幅钢笔画源于我的一幅速写,那是上世纪的1960年,我在青岛日报社当美术编辑时,一天,报上要报道青島火车站职工热心为旅客服务的消息,为了活跃版面,总编室主任来电话,要我画一幅青島火车站的速写配上去。接收任务后我很激动,因为发在二版上的图片放得比较大,效果自然好,我这个负责文艺版插图的编辑,画稿是很难发在这个版上的,这个版多是配照片。

       为了赶着发稿,我拿着记者证和速写本就去了火车站,经车站有关方面许可后,我选了个最佳角度便画了起来,写生过程中,我真被这幢欧式建筑的美感动了,好似每个方面都符合美学规律,面对着这幢建筑物写生,确实是一种艺术享受。速写画得比较理想,没做任何修正我便直接发到了总编室,第二天见报后我很是满意。当时听总编室的同事介绍:这是一幢纯粹的德国文艺复兴风格建筑,是1899年德国人建的,很有建筑艺术价值,听说在世界建筑史上都有记载。于是我便向版式设计编辑要回了那幅速写,自己存了起来。

       许多年后,在创作连环画册时需要一幅青島火车站的画面,于是我翻箱倒柜找出了那幅速写,然后整理成了一幅钢笔画,记得当时根据出版社编辑的意见,还把远处的楼房加高了两层,其他均忠于那幅速写原作,只是表现形式已不是速写了,而是和整套连环画册统一的黑白钢笔画。

       退休后我办起了博客,便把这幅连环画选页发在了上面,网友们很给力,收到了不少鼓励的评论。最使我感动的是青岛蕴桐女士的点评,说是点评,其实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章,从中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对青島老火车站的建筑风格,历史变迁,围绕它所发生的城市故事有了进一步了解。对在这次改建青岛火车站过程中,对老火车站大楼的处理决策也深感遗憾。

       前年初夏,在东北工作的外甥开专车去青島旅游,特约我一同前去,我欣然同意了,为的是看一下老火车站大楼迁移后是个什么样子。到了青島火车站一看,一时把我惊呆了,那幢具有德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火车站大楼,现今已是面目皆非,复制的“原楼”正立面被砌于新建筑之中,变成了新火车站建筑的一部份,然而却与新火车站建筑形式很不统一,很不协调。大概为了与新火车站建筑调子一致,整个原楼变成了非常单调的花岗岩颜色,因此也失去了原来的色彩变化和应有的装饰,给人的感觉连仿制品都不像,活像一座没有任何色彩变化的雕塑模型,而且由于广场的扩建,感觉比原来小了许多,当年那幢宏伟的、美丽的、别具风情的德国文艺复兴建筑大楼的面貌,现在已是荡然无存,真让我大失所望。

       这幢百年的欧式建筑,是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历史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青島百年饱经沧桑的象征,它记载着这座城市历史的变迁,随着青岛老火车站大搂的消失,这座城市的故事也失去了有力的见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衡量其发达与否,观其历史文化和建筑特色就能一目了然,如果只盲目追求经济发展,而以破坏历史文化与古迹为代价,那是虚伪的,也是苍白的。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不可复制的,所以我们对历史文化应百般呵护,因为它是先辈们走过的路,是祖根的象征。

                                                

 

 

 

 

附:蕴桐女士的点评:

 

      【画家刘成湘的博客】当这个头像在我“访客”里出现时,我回访过去,立即被吸引了,并且在看到钢笔画“青岛老火车站”时,我的脑袋立刻“进水”了!于是在他的博文评论里“发飙了”:

       刘成湘前辈您好:

       感谢您的到访!您的画好极了!

       这幅钢笔画中的“青岛老火车站”,是胶济铁路的历史见证,由德国人始建于1899年多年,3年后通车。通车的当天,车站上站满了梳着大辫子的清朝官员工人和德皇时代的工程人员以及德国军人们,那是一个具有“复杂含义的历史画面”。

画中的火车站,您是站在它的东北角度上画的,对吗?前景垂挂入画的树梢,是摄影绘画观赏这个建筑的最佳角度。中国历届建筑系的教科书中都会有它的身影。

       可惜!您画中的青岛火车站在它临近百岁的时候(87年)被拆除了,而现在的“青岛站”建筑中“夹着的”那个貌似一样的建筑是件“仿品”,并且不在来原来的位置上,而是向前挪了7米!

       原建筑的钟楼上有一个巨大的德国制造的钟表,它内部的机械结构很复杂,工艺很精密,各种直径不同的巨大的齿轮相互紧密咬合步调一致,它们转动的声音如同铜管和钢琴合奏一般,很难忘的。每日早晨都有一名工人登上钟楼那极其陡峭狭窄的木梯,给那些巨大的齿轮上弦,那是一件非常费体力的工作,近百年来从未间断过,在政权的不断地交替和时代变迁中也未能阻止这“时钟”的运转,但是它却在87年——88年被拆除了,以后不知去向。

       老火车站的红色挂瓦上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图案,只有站在钟楼顶上才会看到,而极少有人被允许上去。穿插在红瓦中的绿色瓦如您的钢笔线条一般清晰的刻画出一个“卐字”符号,也就是这个符号给拆它的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是“殖民地的耻辱”。仔细想想为何还要照搬它的摸样再建一个就不觉的“耻辱”?殖民地历史依然是青岛历史的一部分,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不该被忘记!

       当年在建筑界有设计师和规划师表示反对,认为应该把城市的故事留给后人,可以采用不影响城市发展进程和扩展使用功能的思维进行改造,比如将青岛火车站旅客集中到“四方”和“沧口”两个车站,而将这个老建筑保留不动,在它的周围画圆修成广场,与周围德式建筑相得益彰,可有商店、宾馆、博物馆等设施,又临近栈桥和海边可容纳更多的游人。最有价值的一个思路是修一条观光铁轨,保留老式机车的外部形象,由沧口和四方发车进入“钟楼车站”(载游客也可载上班族),增加这个城市的情趣的同时,这幢哥德式建筑又可作为广场中心标志,又可作为中国铁路历史上重要的“历史标志”矗立。(我想那里一定会聚集很多的游客)

       遗憾的是,这在世界上已经证明很成熟的保护老建筑的观念未被采纳,代表历史的“青岛老火车站”消失了。作为曾经拍摄这个建筑纪录片的工作者,我为“它”的即将消失努力过,也付出过代价!

       为何在您这里要说这些呢?我也许很冒昧,假入能够在画中重新将以上构想描绘出来,作为“您的作品”把曾经一代设计师们的愿望保留下来,也许对未来的城市设计者们和规划者会有启发!因为如您这般熟知“老青岛车站摸样”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它如镜头运动一般的老一辈人实在是太难得了。

“城市的故事”不应在向前快速发展的同时彻底地被忘记和抹掉。

见笑了,像我这般在网上谈这等事的人无疑是脑子进水啦!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77

Trending Articles